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营商贸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8:31:54  浏览:837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营商贸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

财政部


国营商贸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

1988年10月13日,财政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5〕63号《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试行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正确计提折旧,合理使用折旧基金,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从一九八九年一月一日起,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国营商业、粮食、外贸、金融、保险企业停止实行综合折旧办法,改按“试行条例”的规定,实行分类折旧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和折旧基金的管理责任制。
第三条 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

第二章 提取折旧的范围
第四条 “试行条例”所称“固定资产”,商业、粮食、外贸企业是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金融保险企业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各类设备以及虽达不到上述标准,但财政部门专项规定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财产。虽符合固定资产标准,但经财政部门专项批准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除外。
第五条 下列固定资产应当提取折旧:
一、房屋和建筑物;
二、在用的各类设备;
三、季节性停用和大修理停用的设备。
第六条 下列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
一、土地;
二、通过局部轮番大修实现整体更新的固定资产,包括企业的道路、围堤、驳岸、露天地坪、贮池(槽)、码头、护岸、护坡,以及其他经财政部审查同意通过轮番大修实现整体更新的固定资产;
三、未使用和不需用的设备;
四、建设工程项目,未正式交付使用以前试用的固定资产。
第七条 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实现会计电算化而购置的测试仪器、试验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其购置费按照国家规定已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这类固定资产应单独列出,视作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
第八条 连续停业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其设备在停用期间不得计提折旧。处于半停业状态的企业的各类设备,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减半提取折旧。
第九条 企业通过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租赁期满产权归承租方的,应由承租企业计提折旧。租赁费中按规定列入成本(费用)的部分,应视同提取的折旧。
企业租赁的固定资产,产权仍属出租方的,由出租固定资产的企业计提折旧,在租赁费收入中补偿。
第十条 帐面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再提取折旧。但在一九八九年以前已经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如果性能尚好,仍需继续使用,经同级财政部门(中央企业经当地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机构,下同)批准,可在一九九三年底以前继续按原值和规定的标准提取折旧。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不得再提取折旧。
第十一条 由于社会技术进步必须由先进设备替换的落后设备,以及由于能源消耗高按国家规定应予淘汰的设备,由企业报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审查批准予以提前报废,其未提足的折旧,可以补提。
确属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提前报废的设备,其未提足的折旧,经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补提。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其未提足的折旧不再补提。

第三章 计算、提取折旧的依据和方法
第十二条 计算折旧的依据为固定资产原值。
用基本建设拨款或基本建设贷款购建的固定资产,以建设单位交付使用的财产明细表中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为原值。
用专项拨款、专用基金和专项贷款购建的固定资产,以实际购建成本为原值。
有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实际调入或购置价格,加上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后的价值为原值。
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帐面原值减去原来的安装成本,加上调入单位安装成本后的价值为原值。
通过改建、扩建后增值的固定资产,应以增值后的新价值为原值。
企业接受赠送和从海外分支机构调回的固定资产,应根据其技术性能和新旧程度按现值估价确定原值。
第十三条 企业计算、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采取平均年限法(即直线法,下同)和工作量法。财政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下列专业设备的折旧,按工作量法计算、提取:
一、客、货运汽车的折旧根据单位里程折旧额和实际行驶里程计算、提取;
二、大型吊、运设备按每台班折旧额和实际工作台班计算、提取。
不具备单独核算条件的客、货运汽车和大型吊、运设备,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也可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第十五条 除第十四条规定者外,其余固定资产的折旧,均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提取,即根据固定资产原值、规定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比例,每年均等计算、提取。
第十六条 固定资产折旧应按月提取,并计入当月成本(费用)。
按季核算成本(费用)的企业,可按季提取和计入该季成本(费用)。
新购建的固定资产应从购建入帐后的下月开始计提折旧,至提足折旧或按规定停止计提折旧时止。
第十七条 季节性使用的生产、加工设备,其全年应提折旧,要在生产、加工期内全部提足,计入生产期的成本(费用)。
季节性使用的空调、采暖设备,其全年应提折旧,应按十二个月均等提取。

第四章 折旧率和单位折旧额
第十八条 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根据各类固定资产实物磨损和自然损耗价值的大小分别确定。具体折旧年限按“试行条例”所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执行。
第十九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单位折旧额,分别按下列办法确定:
一、平均年限法的年折旧率,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余额和折旧年限确定。
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使用年限×100%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12
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月折旧额×3
二、工作量法的折旧额按照设备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余额和规定的总工作量确定。
计算公式为:
(一)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二)每台班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工作台班数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为残值减去清理费用后的余额。
第二十一条 各类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比例,在原值3%至5%的范围内,由企业主管部门确定,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某些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比例需要低于原值3%或高于原值5%的,须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二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其未提足的折旧,根据该项固定资产在用期间已提折旧和从购置到报废的月数、计算补提。


计算公式为:
月补提折旧额=(在用期间已提折旧额)/在用期间月数
补提期月数=(应提折旧额-已提折旧额)/月补提折旧额

第五章 折旧基金的使用
第二十三条 折旧基金是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提取的折旧除交纳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按国家规定用于归还贷款以及用于交纳租赁费外,应按规定专项用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不得挪作它用。
第二十四条 企业的折旧基金可以同企业留利中的生产发展基金或业务发展基金统筹安排,用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
第二十五条 提取大修理基金的企业,在保证正常大修理的前提下,可将大修理基金同折旧基金统筹安排使用。
第二十六条 企业的营业性固定资产同非营业性固定资产所提折旧应分别管理。营业性固定资产所提折旧不得用于非营业性固定资产(包括职工宿舍、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的新建、扩建、改建或购置。
第二十七条 折旧基金由企业按规定掌握使用。企业主管部门不得平调、集中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
第二十八条 企业之间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有偿调剂资金,集中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第六章 折旧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企业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编制长期和年度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报废、改造、更新。
第三十条 企业经理(厂长、行长)对本企业固定资产和折旧基金的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三十一条 企业主管部门对本系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使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经济效益负责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二条 财政、税务、审计部门有权对所辖管区内企业折旧基金的提取、使用以及更新改造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企业必须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资料。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应按“试行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一、任意改变国家统一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或总工作量,多提或少提折旧的;
二、自行扩大折旧基金使用范围,挪用折旧基金的;
三、盲目购建固定资产,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提取大修理基金的企业,仍按现行规定比率提取。未经财政部同意,不得自行多提或少提大修理基金。
第三十六条 某些固定资产需要调整折旧年限的,须经财政部批准。
第三十七条 商业、粮食、外贸、金融、保险系统所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可按财政部(86)财工字第106号文件颁发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可按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抄财政部备案。
各商贸金融主管部门可按办法规定对直属企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抄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财政部。
第四十条 本办法从一九八九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茂名市职工教育经费统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茂名市职工教育经费统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茂府办〔2008〕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茂名市职工教育经费统筹使用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系。



茂名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O八年十月十七日





茂名市职工教育经费统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全市职工教育经费的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类企业。

第三条 企业每年应按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计提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其中的0.5%由市或县(市、区)政府统筹使用,其余的由企业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在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可统筹的前提下,县级以上政府可以依法全额统筹,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县级以上政府统筹的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均衡发展。

第四条 县(市、区)所属企业职工教育统筹经费由县(市、区)政府负责征收,除此外由茂名市政府负责征收。在全省未统一使用职工教育统筹经费征收软件前,本市职工教育经费市政府统筹部分委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征收,市地方税务局、市财政局提供协助。日后上级有规定须调整征收部门的,按上级规定执行。征收方法:缴费企业每年缴费一次。缴费企业于每年办理企业劳动保障年审时,按上年度工资薪金总额申报职工教育统筹经费的缴费基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第三条规定的比例向企业开具《政府非税收入缴款通知书》,告知企业到代收银行缴费。企业缴费后,由代收银行开具非税收入电子票据。市地方税务局在每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督促企业落实拨缴职工教育统筹经费。

各县(市、区)的征收办法由各县(市、区)政府参照市直的征收办法自行制定。

第五条 市政府统筹的职工教育经费属于政府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执行《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茂府〔2004〕117号)的规定,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按照“编制预算、先收后支、统筹安排、确保重点、专款专用、结余结转”的原则管理和使用。

第六条 市政府统筹的职工教育经费重点用于:

(一)技工和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评选、表彰、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

(三)综合性职业培训机构建设。

(四)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示范专业的建设。

(五)给予参加我市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人员的补贴。

市政府确定的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技工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重点建设项目,应优先安排经费。

第七条 每年第四季度,市劳动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向市财政局报送统筹经费支出预算初稿。市财政局编制预算草案时须与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衔接,然后上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第八条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市政府统筹的职工教育经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及其监督检查工作,并使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定,按省、市文件要求,认真做好职工教育统筹经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并直接解缴财政专户。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科学编制收支预算,合理拨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定期向市政府报告资金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地税部门在每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督促企业落实拨缴职工教育统筹经费。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使用好统筹经费,提高技工和职业学校整体办学规模和效益。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统筹经费征收、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九条 从实际征收的统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中提取4%作征收经费。

第十条 对违反省、市规定挤占、挪用市政府统筹的职工教育经费的,由有关单位责令其纠正并限期归还,并追究责任人及领导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市以往制定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

(2000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08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已于2000年4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0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7月19日起施行。
2000年7月10日


法释〔2000〕18号

  为正确适用法律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后又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审查准予撤诉的,原仲裁裁决自人民法院裁定送达当事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二条 当事人因超过起诉期间而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原仲裁裁决自起诉期间届满之次日起恢复法律效力。

  第三条 因仲裁裁决确定的主体资格错误或仲裁裁决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的,原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