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进一步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0:56:43  浏览:92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的通知

农业部


关于进一步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的通知

           (农检疫发〔1995〕9号)

 

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植物检疫所、动物检疫所、部植物检疫实验所:

  最近,我部北京动植物检疫局在首都机场从进境旅客携带的新鲜水果中查获了地中海实蝇,这是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继广州口岸截获此虫后又一次截获的重大疫情,对保护我国的水果生产安全、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中海实蝇危害植物达二百多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由于传入此虫,使不少国家的水果生产、进出口贸易遭到很大损失,一旦传入,难以根除。我国对此虫也十分重视,早在1981年,国务院就以国发167号文件批转了我部关于

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国内的紧急报告。十多年来,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检疫,认真把关,在防止疫情传入国内方面作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此虫至今在我国尚未发生。

  这次,在首都机场查获地中海实蝇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我国水果生产安全面临着国外病虫害的严重威胁。由于国际旅客携带的水果是地中海实蝇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进境人员携带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为了确保我国水果生产安全,严防地中海实蝇等危险性病、虫、杂草传入我国,按国务院有关精神,我部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继续贯彻国务院1981年国发167号文件,禁止从地中海实蝇发生国家或地区

进口水果、蔬菜(仅限番茄、茄子、辣椒,下同),如需从非地中海实蝇疫区进口水果、蔬菜,应事先到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在签定贸易合同时应订明检疫要求。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要认真做好进口检疫工作。

  二、入境人员不得携带水果、蔬菜入境。供途中食用的少量水果应在入境前自行处理完毕,入境检查发现带有水果、蔬菜,由口岸动植物检疫人员没收销毁处理。请海关人员予以协助。

  三、在国际航线上工作的机组人员、船员、列车员,在飞机、轮船、国际列车抵达我国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后,不得将水果、蔬菜带离飞机、轮船、列车。烂果、果皮等垃圾应使用经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认可的方法处理,不准任意抛弃。

  四、进一步完善入境人员申报制度和查验手段。坚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三十条有关规定,在入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并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检疫。

  做好动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直接关系到我国水果生产、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除口岸动植物检疫人员要坚守职责、严格把关外,请外贸、外交、交通、铁路、民航、海关、旅游等部门给予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止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这一工作。

 

                                农业部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三日


   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有关其它检疫物的通知

           (农检疫发〔1995〕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渔)业厅(局)、各直属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动物检疫所: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于1994年12月17日暴发了一起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为防止禽流感传入我国,确保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我部于1995年1月19日下发了农检疫发[1995]1号通知,禁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有关其它检疫物。

  澳大利亚暴发禽流感后,于1994年12月23日—24日扑杀了感染鸡群,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跟踪以及临床和血清学检测,再未监测到禽流感,目前无证据表明澳大利亚的禽类存在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根据国际兽疫局(OIE)的有关规定,澳大利亚在

1995年6月24日以后将被视为无禽流感国家。因此,从1995年6月25日起,解除禁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有关其它检疫物。请各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动物检疫所做好从澳大利亚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其它有关检疫物的检疫工作。

 

                               农业部

                          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案情

  李某系金融系统人员,认识一些欲高息对外进行民间放贷人员,便私下帮其寻找高息借款人员,每笔款项向借款人虚报二分之一利息,从中受惠。对于虚报的利息,出借人和借款人均不知情,每介绍成一笔贷款,李某还向双方索要500元中介费用。一年来,李某以虚报利息的手段获利20万元,其中有一笔25万元的借款因借款人躲债无法追回。

  分歧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李某不构成犯罪。李某的行为系一种居间介绍行为,双方当事人并未受到任何损失,李某严格按照出借人要求的利息出借款项,未损害出借人利益;借款人明知利息数额,自愿借款出息,也未损害借款人利益。同时,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比较常见,出借人、借款人也大多通晓中间人会从中抽利,已成为交易惯例,属正当的交易行为。有笔款项未追回,并非李某的原因。李某的行为没有扰乱正常的民间借贷和金融秩序,故不构成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李某构成诈骗罪。

  评析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

  一是从个案的角度来看。当前,民间居间介绍借贷并从中抽利的现象较为常见,但行为人如果没有隐瞒事实真相,而是向当事人双方讲明了自己的获利途径,并被双方当事人接受,且符合法律规定,则该行为并无不当。如果行为人采取隐瞒事实的手段从中抽利,但获利不大,未导致严重后果,未扰乱正常的民间借贷秩序,则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若行为人采取隐瞒事实真相,虚报利息从中获得较大利益,导致了严重后果,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扰乱了正常的民间借贷和金融秩序,则构成犯罪。本案中,李某不仅虚报利息获得巨利,而且还另外收取中介费用,已经超出正常的居间介绍范畴,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民间借贷秩序和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恶劣影响,故应构成犯罪。

  二是从刑法法益的角度来看。李某的行为已经超出一般的民事欺诈范畴,其采取隐瞒事实真相的手段,使双方当事人蒙受巨大利息损失,由于自己的过失,导致了25万元欠款无法追回的后果,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国家和个人的合法利益,构成犯罪。

  三是从客观行为上来看。李某明知自己采用隐瞒真相、虚报利息的手段,会使双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遭受利息损失,仍主动予以继续实施,且诈骗数额巨大,符合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四是从主观上来看。李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主观意识,并希望产生犯罪结果,主观上系直接故意且有特定的目的,符合诈骗罪主观构成要件。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提审案件审级问题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提审案件审级问题的复函

1956年10月26日,最高法院

福建、浙江省司法厅:
你厅关于提审案件的审级问题的请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转送我院处理。我们认为,上级人民法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而依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予以提审的时候,应由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这种提审程序是审判监督程序,它既不是第一审,也不是第二审。按照这种程序审判后所作的判决即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关于上级人民法院提审下级人民法院已经收到而尚未判决的案件,应作为一审案件或者二审案件审判的问题,我们认为,提审的案件,如果是由下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案件审理的,提审后,即作为第一审案件审判,如果是由下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二审案件审理的,提审后,即作为第二审案件审判。